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重点领域信息公开>文化机构信息公开>非物质文化保护信息公开>非遗项目名录及简介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个旧矿山歌谣

文章来源: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

发布日期:2024/03/13 08:33

浏览次数:

  个旧是世界上最早生产锡金属的地区之一,清朝康熙年间,个旧大锡开始向民间资本开放,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从业人员汇聚个旧,随之也把各地的乡土文化带上矿山。由于矿山上生活艰辛且枯燥,矿工有流不完的泪,讲不完的悲惨,唯有以歌寄情、以曲表意,他们把家乡的花灯小调、螃蟹调、海菜腔、莎莜腔等演唱形式带到矿山,结合自己悲惨的矿工生活,反复呤唱,遂产生了个旧独有的矿山歌谣,这些歌谣唱词大都所表达的是矿工对矿山环境凄惨、悲凉、艰辛的真实写照,如《走厂调》唱的是“砂丁(矿工)”被骗上矿山一年来的倾诉:“正月里是新年,朋友约我去出门,叫声爹娘莫挂念,四十八场走两年;二月里天气长,大风垭口好乘凉,三条大路通个旧,不知哪条通栈房”,以及“衣服穿成油炸条,帽子戴成马笼头,两天难吃三顿饭,砂丁日子何是头”等。

  到了清末和民国初年,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矿山上也出现了反抗的风潮,1925年起,中国共产党特派李鑫同志到云南蒙自个旧一带开展工农运动,李鑫先后到个旧黄茅山私矿和马拉格矿山开展工作,并以矿工喜欢的民间歌谣和小调为素材,改编创作了很多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作品,如《八点钟》《十二杯酒》《穷人的觉醒》《起来干革命》等能够启发矿工革命精神的歌谣,把矿工们紧紧团结在一起,与剥削阶级作斗争,开创了云南省工人运动的先河,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实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矿工们成了矿山的主人,他们创作出了一批讴歌时代、赞美生活、寓教于乐的作品,个旧矿山歌谣也在一代又一代个旧人中不断创作、传播、演变,彰显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个旧矿山歌谣作为个旧锡文化发展的承载体,数量众多、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是历代劳动人民留下的珍贵精神财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认可,对研究中国锡文化具有重要价值。2022年12月,个旧矿山歌谣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阅读下一篇

​贾沙乡陡岩村传统舞蹈彝族《簸箕弦》

>